长盛债券,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

长盛债券与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:低波动时代的稳健之选
在利率下行与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,债券型基金因其风险收益特征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。长盛基金旗下两只代表性产品——长盛债券与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(代码:015439),凭借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与稳定的历史业绩,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多元选择。本文将从产品定位、收益表现、风险管理、投资策略及市场适应性五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,揭示其核心价值。
产品定位:纯债基金的稳健内核
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作为债券型-长债基金,严格限定投资范围于固定收益类资产,包括国债、金融债、企业债等,股票仓位为零,信用评级为中低风险。其81.36亿元的管理规模(截至2024年底)与中债综合指数基准设定,凸显出以利率波动为核心收益来源的定位。相较之下,长盛积极配置债券等混合型产品可配置不超过20%权益资产,收益弹性更高但风险敞口扩大。
从持仓结构看,长盛安逸前五大债券持仓集中度约12.93%,涵盖国债(24附息国债17,3.34%)、政策性金融债(24国开05,2.5%)及商业银行债(21建设银行二级01,2.66%)等优质品种,通过分散配置降低单一信用风险。这种"高等级+适度分散"的组合构建,与纯债基金追求票息收入与资本利得平衡的目标高度契合。
收益表现:穿越周期的绝对收益能力
从历史业绩看,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展现出穿越牛熊的收益能力。近三年累计回报达13.72%,超越同类平均11.6%;近一年收益3.32%,在2894只同类产品中排名前41%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风险调整后收益:2024年四季度在沪深300下跌7%的环境下仍实现1.94%正收益,凸显纯债资产的避险属性。
周期 | 阶段涨幅 | 同类平均 | 四分位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
近1年 | 3.32% | 3.52% | 良好 |
近3年 | 13.72% | 11.60% | 优秀 |
成立以来 | 13.75% | -- | -- |
基金经理王贵君的主动管理能力功不可没。其任职期间(2022-2024年)实现12.24%回报,通过精准把握2023年利率下行窗口拉长久期,2024年及时缩短久期规避回调,展现出灵活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。
风险管理:三层防护体系构建安全垫
在信用风险管理层面,基金采用"主体评级+行业分散+持仓监控"三重机制。2024年末持仓中AAA级债券占比超85%,前十大债券发行人涵盖国有银行(建行、交行)、政策性银行(国开行)及中央,违约概率极低。组合久期控制在2.5年以内,避免利率大幅波动冲击净值。
流动性管理方面,基金始终保持5%以上现金类资产,2024年四季度银行存款占比达4.8%。这种防御性配置使其在2025年初市场流动性收紧时,仍能应对赎回压力并捕捉错杀个券机会,体现"稳中求进"的管理哲学。
投资策略:精细化驱动的阿尔法挖掘
基金的核心策略可概括为"利率为锚,信用增厚"。利率策略上,通过宏观研判动态调整组合久期。例如2023年下半年预判货币政策宽松,将组合久期从2.1年提升至2.8年,成功捕获30bp的利率下行收益。信用策略则聚焦行业利差,2024年增配利差走阔的城投债(如22交通银行二级01),全年信用利差收益贡献达1.2%。
在个券选择中,团队运用"双因子"模型:财务因子筛选ROE高于行业均值、现金短债比大于1的主体;估值因子挖掘收益率曲线凸点品种。这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,使2024年持仓个券超额收益达0.8%。
市场适应性:新环境下的配置价值
2025年债券市场呈现两大特征:一是信用利差持续压缩,AA-级利差较2024年初下降129bp,高收益资产稀缺性加剧;二是违约率降至0.18%历史低位,但非标逾期规模创新高,信用分层加剧。在此环境下,长盛安逸的高等级定位更具优势——既可规避尾部风险,又能通过利率波段增厚收益。
对于投资者,该基金尤其适合两类场景:一是作为"压舱石"配置,平衡权益资产波动;二是匹配3年以上投资周期,充分获取票息收益。需注意的是,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2.5%以下,未来需关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利率风险。
长盛安逸纯债债券E通过严谨的风险控制与主动管理,在低利率时代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收益解决方案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高等级信用底仓构建的安全边际,以及利率波段操作的收益弹性。未来研究中,可进一步量化分析基金经理久期调整的择时能力,并跟踪城投债化债政策对信用利差的影响。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,建议以不低于组合30%的比例配置此类纯债基金,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筑牢资产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