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0268股票,至正股票重组最新消息

2024年10月以来,至正股份(603991.SH)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。该公司拟通过资产置换、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,收购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引线框架供应商AAMI 99.97%股权,同时剥离亏损的线缆材料业务。这一交易不仅涉及超35亿元的资产对价,更被视为实控人王强推动的“保壳”关键战役。截至2025年3月,该重组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提交上交所审核,但市场对其可持续性仍存疑虑。
一、重组方案的核心架构
根据交易预案,至正股份将采用“资产置换+股份发行+现金支付”的三重模式完成重组。拟置入资产AAMI的评估值为35.26亿元,而置出资产至正新材料的作价仅为2.56亿元,差价部分通过向ASMPT Holding等12名交易方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补足。其中,发行股份价格为32元/股,总发行量达6317万股,交易完成后ASMPT将成为持股21.06%的重要股东。
项目 | AAMI(置入) | 至正新材料(置出) |
---|---|---|
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 | 18.24亿元 | 0.65亿元 |
净利润 | 3659万元 | -547万元 |
资产规模 | 未披露(全球前五) | 3.91亿元 |
此次交易设计凸显两大策略:其一,通过引入ASMPT实现产业链协同,后者作为全球半导体封装设备龙头,可提供技术背书;其二,通过剥离连续亏损的至正新材料,集中资源发展半导体业务。但值得关注的是,AAMI近年业绩波动显著,其净利润从2022年的3.15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2017万元,盈利稳定性存疑。
二、市场反应与股价波动
重组消息对股价产生剧烈影响。2024年10月复牌后,至正股份连续四个交易日涨停,累计涨幅达46.42%,股价最高触及106.32元/股。随后三个月内股价腰斩,最低跌至45.17元,反映出市场对重组效果的预期分化。
这种波动性与王强的资本运作史密切相关。作为“炒壳”资深玩家,王强曾通过商业城(已退市)、中飞股份等案例实现低买高卖。此次重组被解读为“保壳”之举,但投资者对其持续性存疑。从财务数据看,至正股份2019-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1.68亿元,即便置入AAMI,仍需面对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及整合风险。
三、合规审查与内幕交易自查
为扫清监管障碍,至正股份于2025年3月披露内幕交易自查结果。核查覆盖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的敏感期,涉及10名自然人的股票交易。经华泰联合证券与上海泽昌律所核查,确认相关交易不构成内幕交易,为重组推进奠定基础。
交易结构经过特殊设计以避免触发借壳审核。通过由王强控制的先进半导体先行整合GP权益,确保交易前后实际控制人未变更,从而规避IPO式严格审查。这种安排虽缩短审批周期,但也引发对交易实质的争议——标的资产控制权是否真实转移仍待观察。
四、未来挑战与行业影响
从行业视角看,AAMI所处的引线框架市场面临双重挑战:一方面,新能源汽车与AI芯片需求增长推动市场规模扩张,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达70亿美元;日韩厂商占据80%以上份额,国内企业需突破技术壁垒。至正股份若成功整合AAMI,或成为A股稀缺标的,但需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及客户集中度风险。
对至正股份而言,扭亏为盈是当务之急。交易完成后,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将提升,但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其全年亏损仍可能达2500-5000万元。如何实现AAMI与现有半导体设备业务的协同,以及处理原有股东智路资本的退出诉求,将是长期考验。
总结与建议
至正股份的重组案是资本市场“保壳”策略的典型样本,既展现资本运作的灵活性,也暴露壳资源价值与产业转型的深层矛盾。短期看,交易若获批将提振公司估值;长期则需验证业务整合成效。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方向:1)上交所对交易合规性的最终认定;2)AAMI技术国产化进度;3)半导体行业周期对盈利的影响。
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注册制背景下壳资源价值演变,以及跨市场并购的监管套利空间。对于600268国电南自,当前公开信息未显示重大重组动向,其2024年对孙公司的增资行为属于常规经营调整,与至正股份的激进转型形成鲜明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