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0845股票、600705主动退市

2025年3月末,A股市场接连迎来两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重磅消息。继玉龙股份后,总资产曾超5000亿元的央企金融平台——中航产融(600705)宣布拟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撤回上交所上市交易,成为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的又一标志性事件。与此宝信软件(600845)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龙头企业,其股价波动与业务布局同样引发市场关注。这两家公司的命运轨迹,折射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生态的结构性变革。
央企退市潮的深层动因
中航产融的主动退市决策,表面源于2022-2024年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:从16.82亿元骤降至-0.48亿元,扣非净利润更恶化至-1.89亿元。但深层次分析,其退市是多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:
1. 金融业务系统性风险暴露:作为持有信托、证券、租赁等全牌照的金融控股平台,其总资产从2023年的5065亿元收缩至2024年三季度的4423亿元,核心子公司中航信托净利润从2021年的16.79亿元暴跌至2023年的0.83亿元,反映非银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下行周期中的脆弱性。
对比玉龙股份的退市方案,中航产融的现金选择权设置更具争议性。虽然3.54元/股较停牌价溢价0.1元,但较每股净资产4.24元折价16.5%。这种“破净回购”模式,与玉龙股份13.2元/股(对应市净率3倍)形成鲜明对比,反映出央企退市中的特殊博弈逻辑。
指标 | 中航产融 | 玉龙股份 |
---|---|---|
现金选择权价格 | 3.54元(市净率0.83) | 13.2元(市净率3.0) |
异议股东覆盖率 | 43.04亿股(占总股本48.8%) | 未披露 |
科技企业的转型突围
与中航产融形成反差的是,宝信软件(600845)作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,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。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其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收入50.87亿元,同比增长27.23%,毛利率维持在20.91%。这种业绩韧性源于:
1. 智能制造赋能效应:在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领域,公司占据国内70%市场份额,自主研发的xIn³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百万级设备。
但风险同样存在:
1. 研发投入转化压力: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达15%,高于行业平均10%,但新产品市场渗透率不足30%。
资本市场生态重构
这两家公司的命运折射出注册制改革下的市场分化:
1. 退市机制常态化:2025年已有3家主动退市案例,接近过去五年总和,反映“应退尽退”政策导向见效。但中航产融的央企身份打破既往退市主体集中于民企的格局,具有制度突破意义。
从投资者结构看,中航产融21.84万散户面临流动性枯竭风险,而宝信软件的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增持(酒ETF持股量环比增长19.3%)展现配置偏好。这种分化要求投资者:
1. 建立基于ESG指标的投资筛选体系
2. 关注政策导向明确的硬科技赛道
某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指出:“中航产融退市标志着资本市场从‘规模扩张’向‘质量优先’转型,未来三年可能迎来央企资产证券化率从65%向75%跃升的结构性机会。”
制度完善与投资启示
针对中航产融案例暴露的制度缺陷,建议监管层:
1. 完善异议股东保护机制:将现金选择权定价与净资产挂钩,设置最低溢价率红线
2. 建立退市企业跟踪评估体系:要求企业定期披露风险化解进展,防范“一退了之”
对投资者的启示:
1. 强化基本面研究:重点分析企业自由现金流与研发投入转化效率
2. 动态调整风险敞口:对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超80%的企业实施仓位控制
结论与展望
中航产融的主动退市与宝信软件的持续发展,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的多维图景。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:央企退市对地方国资改革的示范效应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资产估值模型、以及注册制下投资者教育体系的创新路径。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,唯有深刻理解制度变革背后的产业逻辑,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新旧动能转换中把握先机。